|
大家读读经济学家的感慨,就可以看透开发商利益集团对整个中国社会的荼毒,以及对和谐社会的破坏,本小区居委会,物业,及开发商家属的穷凶极恶的作恶, 就是这个社会的毒瘤.让人感慨,仇恨 !
===================================================
1、美国游记——和谐社会的切身体会
原著:茅于轼
华尔街开完会,我又来到波士顿,在十九年前待过的城市,我经历了一系列的感动。
我们现在讲构建和谐社会,到底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呢?6月初,我到美国开会、游历,碰到了一些小事,虽然只是点点滴滴,体会却很深。
一天,我开完会准备回旅馆,为了省钱,没有打的,坐公交车回华尔街。可是我不知道该坐哪趟车,看见来了一辆,估计方向不错,就上去了。
我问司机,是不是去华尔街的,答复说去第八街。我想,虽然直接到不了华尔街,但方向不错,上了再说。我不知道怎样买票,拿着钱询问司机。司机答复说,不收现钱,只能事先买好。我正犹豫,司机示意我先坐下。我又试着问别的乘客,能不能卖一张票给我。可是他们手上的车票面值和我所要的票价不同,交易没做成。坐公交车却没有票,我心里很不安。
最后车到了第八街,大家都下车了,我只好跟着下,但司机示意我坐下。他继续开车,直到一个能去华尔街的地铁入口处,告诉我可以下车了,换地铁就能到达。这件事让我感受很深,这是一个纽约公交车司机对待一位不是故意的无票乘客的方式。
这让我想起北京公交车的售票员态度,这几年也有了很大改进。我曾经看到过一位衣着破旧、行动不便的老太太无票乘车,她上下车所用的时间比普通人要长。售票员并没有翻脸,老人下车时还特别照顾她,怕她摔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感到非常温暖,虽然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如果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个人,都能像那位可敬的售票员一样照顾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有何难哉!
波士顿的感动
华尔街开完会后,我来到波士顿,那是我十九年前待过的城市。我最想去的地方,是十九年前住过的房子。可是在我的记忆中,这所房子只留下模糊的印象,确切位置已经记不清了。因为那房子不是在一条大街,而是位于纵横交错的许多小街里边。
马路上空无一人。我正在彷徨犹疑,见到一位老人出来倒垃圾。我正欣喜,赶紧跑过去,可是他已经倒完垃圾回去,进了门,把门关上了。我想敲门,又怕惹人不高兴。但是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鼓着勇气上前敲门。老人开了门,见到一个外国人,眼中有点茫然。我说明来意,问Avola街在什么地方。他抬头想了一下,说不知道。我正要灰心离开,他招手示意,叫我等着。只见他回去打开抽屉,找出一本地图,然后戴上老花镜,又找了好一会儿,说找到Avola街了。
这位波士顿老人回过头来,问我开车来的还是走路来的。我说是走路来的。他就说:“我开车把你送过去。”
说罢,他出了门,把车从车库里开出来,让我上车。是啊,就算这位老人告诉我地址,给我看地图,我一样还是找不到。就是这位本地老人,拿着地图也兜了好几个圈子,才帮我找到Avola街53号。下车时,我心里真是感激极了。
老人花了这半个小时,图的是什么?什么也不是。他帮助的并不是美国同胞,而是一个外国人。许多人都说美国人歧视华人,从我的经验看,这不是普遍现象。
反观我们中国人,能这样帮助一个来城里打工的人吗?能这样帮助一个外国人吗? 尤其是,如果这个外国人是个黑人、是个日本人会怎么样?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中国的,更应该是世界的。一个国家内部和谐了,外部却不和谐,纷争不断,还和谐得起来吗?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美国对老人有许多优惠,坐公交车、看电影、游博物馆都享受优待,买票可打折扣。这在中国也有了。但是在美国,给老人优惠并不要看身份证,只要自报家门,人家就信了。而在我国,明明一看就是老人,还要《老年证》。没有《老年证》,再老也不认。人对人如此的不信任,真叫人寒心。也许优待老人并不是真心诚意,其实并不想优待,如果这样,没有身份证明就只是一个借口。这种人跟人的关系氛围,生活在其中很不舒服。
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制度的不信任上。制度的设计假定人都是坏人,这才有日常生活中的互相信任。有一个例子,在商场买衣服需要试穿,大一点的商场都有专门的试衣室,而且是封闭式的,旁人不得进入。顾客进入试衣室时,门口要检查,看是拿了几件衣服进去的,并且发一张牌,上面有衣服数字。出来时要检验,是否把拿进去的衣服都带出来了,因为有人把带进去的衣服穿在了身上。有些超市在收银处还要查看顾客带进去的包。因为制度严密,培养了人人遵纪守法的习惯。
这就是他们的处事原则。先把人当成是坏人,培养人们不敢犯法的习惯,然后形成了人人遵纪守法的风尚。在我们这儿,经常唱高调,甚至于假定一些人是特殊材料做的,天生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因而疏于监管,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培养出漠视法律的社会风气,到后来再采取措施,已经太晚了。
交了多少税清清楚楚
在美国买东西要交税,这大家都知道的。买完东西交完钱,收款员给你一张收条,上面有税款一项,说明你这次买东西给国家交了多少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和谐社会就要把账算清楚,否则容易彼此怀疑,反而引起不和谐。
其实,在中国买东西同样要缴税,只不过没有在发票上写明白。百姓和政府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模模糊糊,好像政府的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老百姓交的。美国百姓也确确实实从所纳的税中享受到好处:各种良好、广泛的公共设施,老年人每月的生活补助,免费的州际高速公路,等等。而且他们所纳的税,跟我们纳的税和政府收的费相比,占GDP的比例差不多,可是我们享受的公共服务却差多了。
说起公共服务,我最喜欢的是那儿的社区图书馆。我去过好几个社区图书馆,有大有小,这跟社区的财政情况有关,富有社区的图书馆大一些,但不分大小,服务都非常好。图书馆不但藏图书,还有音像资料,有计算机可以上网。最叫人惊喜的是里面有儿童阅览室,也是儿童游戏场,书大多数是撕不烂的塑料书,有许多玩具。前来光顾的小孩,都是刚会走路、学龄前的孩子。孩子们在里面尽兴奔跑,但没有打闹。儿童阅览室有专人看管,还教孩子们怎样游玩。这样好的环境在中国不是没有,但只有在高收费的幼儿园里才有,可在美国,任何一个社区都免费提供。
2、在美国总遇见活雷锋
我刚来美国时正是冬天,于是跑到商场去买冬装,顺便买了双皮手套。到家后,忽发现那副皮手套没了,估计掉在巴士上了。于是,寻找到那辆坐过的巴士,司机说没有捡到。再返回商店问收银员。收银员检查了我的收据,从台下拿出那个装手套的小袋子。她说,不是我忘记拿了,是我拿到门口时掉在了地上。一个行人看见了,捡起来去追我,可我已上了车。她就把袋子交给收银员。
一天早上,同事一进办公室,就沮丧地说他真倒霉,在路上把护照和签证的资料都丢了。过了几天,人事部打来电话让他去一趟。一回来,他就感叹万分,竟有人捡到,给他邮了回来。
同样的事,我也经历了一次。那天锁好家门,就把钥匙很小心地放在兜里,上面连着我的工作ID。进大楼时,掏出ID给保安检查,谁知一摸口袋,是空的,肯定是丢了!
决定去补办一个新的ID。和秘书一说,秘书说先不要急,若被人捡了,一定会邮回来的,因为ID后面有单位的地址。果然没过几天,ID和钥匙就真的给邮了回来。
心里的感叹自然不必说。雷锋是我们中国人的榜样和光荣,因为能够像雷锋那样去做的人不多,即便有,也常会被人当作傻子一样去嘲笑;可这里,却似乎到处都可以看到雷锋的影子。感叹之余,不禁有些困惑,就问美国的朋友:“你们的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课吗?”朋友们睁大不解的眼睛看着我。我直截了当地说:“就是那种教你要做好人不做坏人的课。”朋友们笑了,说:“没有。那你们有吗?”“我们有,从小到大都有思想品德教育课。可我们却没有这么多的雷锋。”
一次,看到一个母亲捡起地上的几张废纸扔进垃圾筐里,她的那个走路都还在摇摇晃晃的小孩子也捡起一张小纸片,蹒蹒跚跚地走到比她还高的垃圾筐前。我突然明白:很多东西不是课堂上老师的几句话就可以学到记住的,而是一种通过言传身教、环境熏染、自然自觉地滋生在血液里的内在的本质。
3、十几年美国经历的最大启示
如果别人问起:“十几年的美国经历,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我会告诉他:“给了我来自不同视角的思考,做法和生活方式。”更具体地来讲,让自己对于曾经看不清的复杂画面,拉出线索,图像变得清晰,简单化了。最大的反差表现于,想了就说,说了就做,失败了就失败,成功了也就成功了,总比不尝试一次好吧。
国内较习惯于大一统的体系,人们对成功、失败、美满、悲哀,有一个比较概念性的认识,举例具体来说,对于一个所谓成功孩子的成长轨迹,有一个较固定的格式。在这种大环境下,个人的特性和自我,会渐渐被淡化。笔者不想用绝对的好与坏来比较和论断,而是从中提出醒思。
也许读者也听说过,在美国生活的人,无论他干什么,都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干事的人心态上很快乐,干得也很敬业。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从来都认为不错。从留学开始,大部分美国人考到及格,就可以了,考场下来,问他们感觉如何,每个人的回答都好像得了101分的口吻,而我们中国学生考了个A减,也觉得失落。在美国做苦力工,没有人感到心态上的压力,我认识的两位中小学里的男老师,完成白天学校的教课外,都去打些零工,比如:到加油站帮别人加油,餐厅里给别人端盘子,即使工作时要服务于他们的学生和家长,大家也是乐呵呵的。如果经济不景气,美国人的晚饭没有时,会感到沮丧,但是,这与这里华人感到的丢脸完全不一样。许多美国人,在结婚以前,可以随便约会异性朋友,但是,一旦订婚,结婚就更不要说了,他们对待家庭的重视,特别是男人对待妻子和孩子的责任心和关爱,远远超越于我们东方人的行为。与美国人交朋友,不是表面上被人看到的冷漠,而是,美国人已经习惯独立,利用他人的功利态度很少,再好的朋友,也要公事公办,如果求你帮他做件事情,他们一定要偿还,即使行为达不到,也会在语言上让你充分感受对方的感谢之心。
感受美国文化久了,最大的改变发现自己看周围的方式不同了,不是通过跟他人比较来体现自我的价值,也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证实成功与否,特别是对周边发生的一切有了一种较客观的思索。拿写作来说,确实人生的前三十多年里,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提笔写任何东西,甚至连看文学作品的爱好都没有。当国内友人知晓我第一次提笔写作时,已近四十岁了,第一句话就是:“人家在你之前,早就出成果了,你到中年才起步,实在没戏了。”尽管我明白个人写不出国人飞扬般的文笔,但是,我可以看到国人无法观察到的近距离美国,国人无法亲身感受到的海外边缘人矛盾般的心路历程,平和的心态让我记录平实的故事,阅历是我的积累,读者是我的源泉,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里,能写多少,就留下多少。
美国生活久了,让我感受了一种超然的心态,不是活着给别人显耀,而是活得有意义,特别是对于“不要问社会能为我做什么,要问自己能为社会做什么”有了更深层的了解。每个月里,我要主动做一两次社区、学校里的义务服务,这些来自不同背景和身份的民众,尽心尽力地为孩子,为老人,为社区服务,彼此都是陌生人,只是在别人需要时,我来尽一份力。在海外,看到太多活得自我真实的人,太多甘愿把复杂的心态还原单纯的人,整个宇宙中,当感到自己如此微小的时候,还有什么大得大失让你拿不起,放不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