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庄园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36958

大家好!有人需要《弟子规》光盘吗?友情赠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用权势去压服别人,别人就会口服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口服心服无话可说。
吴起是魏国的大将军。他多谋善战,曾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受到大家的尊重。但吴起这个人很自负,总认为自己的功劳大,应该得到更高的地位。
当时,魏武侯要选一个人当相国。满朝文武都觉得吴起有希望被选中。吴起也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一天,魏武侯当着大臣们的面宣布:“我命田文为相国,请田文上来!”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上前去,魏武侯把裹着红绸带的相印授给了他。
吴起满脸通红,很不服气。大臣们散了以后,他叫住田文:“我想和你比比功劳,怎么样?”
“当然可以。”田文轻声回答。
“您说,统率三军作战,让官兵们不怕牺牲,使敌人闻风丧胆。这些,您比我如何?”
“不如您。”
“您说,管教百姓,安定百姓,使国家有钱有粮。这些,您比我如何?”
“不如您。”
“您说,镇守西河,秦国不敢入侵,韩赵两国都顺从魏王。这些,您比我如何?”
“还是不如您。”田文笑了笑,一点也不生气地说。
“既然这些您都不如我,您反倒当上了相国,这该怎么解释?”
田文用手捋着胡须说:“咱们大王刚刚即位不久,年纪很轻,大臣们还不肯听从命令,老百姓还不十分信赖。应付这种局面,是您出面好呢?还是我这个老臣出面好呢?”
吴起毕竟是一个有大局观念的将领,听田文这样解释,恍然大悟。他满面愧色地对田文说:“先生您说得对极了。我心服口服!我不该和您比功劳争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品行一般的俗人有许多,品行高尚的仁者却很少。



东汉时期,有个叫做陈寔的人,是个饱学之士,品行端正、道德高洁,远乡近邻的人因此都非常敬重他。陈寔不仅自己自觉自律,对儿孙们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常常抓住各种场合和机会教育他们,而且很注意方法,所以总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村庄和良田,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到处逃荒。为此盗贼四处横行,天下很不太平。
一天夜里,有个”君子”溜进了陈寔家里。他刚准备动手偷东西,忽然听得几声咳嗽,不好,有人来了。慌乱间,”君子”一时找不到妥善的藏身之处,急中生智,顺着屋内的柱子爬到大梁上伏下身子,大气也不敢喘。
陈寔提着灯从里屋出来拿点东西,偶然间一抬头,瞥见了梁上的一片衣襟,他马上心知家里进了贼了。他一点都不惊慌,也不赶紧抓”君子”,而是从容不迫地把晚辈们全都叫起来,将他们召集到外屋,然后十分严肃地说道:
“孩子们啊,品德高尚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够因为任何借口而放纵自己、走上邪路。有些坏人,并不是一出娘胎就是天生的坏人,而是因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后来想改都改不过来了,这才沦为了坏人。比如我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贫困而丢掉志气、自甘堕落啊!”
听了陈寔的一番教诲,梁上的”君子”吃了一惊:原来自己早就被发现了。同时他又很为陈寔的话所感动:他不但没抓自己反而耐心教育自己。”君子”羞愧难当,就翻身爬下梁来,向陈寔磕头请罪说:“您说得太好了,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干这种勾当,求您宽恕我吧。”陈寔和蔼地回答道:“看你的样子,也并不像个坏人,也是被贫穷所逼的吧。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要改还来得及。”说完,他又吩咐家人取来几匹白绢送给”君子”。 ”君子”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地走了。
从这以后,这一带就几乎再没有偷盗之类的事情发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6: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对于真正的仁者,人们都怀有敬畏之心。这样的人,说话直言不讳,也不去谄媚讨好别人。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贤臣。宋平公时任司城,位列六卿。
在子罕任司城时,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宝玉并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者开始以为是子罕怕玉有假而受蒙骗,就对他解释说:“这块玉我已拿给玉工鉴定过,确实是一块稀世珍宝。”子罕淡然一笑,对献玉者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美玉为宝。如果你将玉给了我,那么我们双方都失去了最可宝贵的东西。”献玉者见子罕态度非常明确,就告诉他说,自己想回归故里,但怀揣美玉路上很不方便,一旦遇到强盗难免遭殃。子罕见献玉人说的有理,就请人将这块宝玉制成精美的玉器卖掉,将卖得的钱交给了献玉者,然后派人将他送回故里。
     有一年,楚国准备攻打宋国,便先派使臣去探听虚实。子罕在自己的家里接待楚国使者。楚国使者看到子罕的南邻是鞋匠,其屋墙一直伸到他家的门前,出入很不方便且整天叮当作响。西邻家的水潦从他住房旁边流过,夏天时臭气熏天,就问子罕:“为什么不让南邻搬家,不禁止西邻的水东流呢?”子罕解释说:“南邻三代都是鞋匠,如果让他迁到别处去,一来想买鞋的人将不知到哪里去买;二来他家的生活也就没有着落了,所以不能逼其迁徙。西邻家所处的地势高,我家的房子地基低,水潦自高而下,流经我家,十分顺当。如果禁止水潦东流,就不近情理了。”子罕这番话令楚国使者大为叹服,回国后立即谏阻楚王道:“不可以攻打宋国。宋君贤能,且有仁相子罕辅佐,很得人心,攻宋定会无功而返。”楚王听了,便放弃了攻宋的计划,转而去攻打郑国。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6: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能够亲近品行高尚的仁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好处。道德品质会一天天长进,过错会一天天减少。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6: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仁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害处。品质恶劣的小人一旦接近你,什么事都会办坏了。

齐桓公的教训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生活腐化,宠信小人,最后走上了不归路。
齐桓公有三个宠臣,他们是易牙、竖刁、开方。易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臣子,为了讨好齐桓公和他的卫姬,让他们尝到人肉的味道,竟然把自己刚刚三岁的儿子杀了,做成了肉菜献给齐桓公吃。竖刁本来是侍候齐桓公的一个小童,为了可以随时随地跟随在齐桓公身边取宠,竟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是卫国的太子,却放着太子不当,跑来做齐桓公的臣子,15年不回家看自己的父母,父母死了也不去奔丧。
齐桓公认为,易牙爱国君超过爱自己的儿子;竖刁爱国君超过爱自己的身体;开方爱国君超过了爱自己的父母。所以对他们言听计从,十分宠信,国势日趋衰败。当宰相管仲病重之时,这三个小人要接宰相班的野心差点得逞了。
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齐桓公说:“对自己的儿子、父母都不爱的人,对自己身体都不爱惜的人,怎么会真心爱您齐桓公,对您尽忠呢?开方放弃太子的地位来侍候您,可见他的野心比太子的地位还要大!”
齐桓公哪里听得进这些忠告。后来,齐桓公病了,这三个小人原形毕露,公开为非作歹,对病重的齐桓公不理不睬,齐桓公终于被活活饿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7: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不努力实践礼义仁爱,只知道啃书本,就会滋长浮华作风,将来会成为怎么一个人呢?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8: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只知道卖力去做,不学习书中的道理,单凭自己短浅的见识,就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道理。
三国时,据有江东六郡的孙权,手下有位名将叫吕蒙。他身居要职,但因小时候依靠姐夫生活,没有机会读书,学识浅薄,见识不广。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和另一位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身负重任,得好好读书,增长自己的见识才是。”吕蒙不以为然他说:“军中事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了。”孙权开导说:“我的军务比你要繁忙多了。我年轻时读过许多书,就是没有读过《周易》。掌管军政以来,读了许多史书和兵书,感到大有益处。当年汉光武帝在军务紧急时仍然手不释卷,如今曹操也老而好学。希望你们不要借故推托,不愿读书。”
孙权的开导使吕蒙很受教育。从此他抓紧时间大量读书,很快大大超过一般儒生读过的书。一次,士族出身的名将鲁肃和吕蒙谈论政事。交谈中鲁肃常常理屈词穷,被吕蒙难倒。鲁肃不由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老弟不过有些军事方面的谋略罢了。现在才知道你学问渊博,见解高明,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吕蒙笑笑:“离别多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今天老兄的反应为什么如此迟钝呢?”接着,吕蒙透彻地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还秘密地为鲁肃提供了五条对策。鲁肃非常重视这些对策,从不泄露出去。
后来,孙权赞扬吕蒙等人说:“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自强不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放下架子,认真学习,轻视财富,看重节义。这种行为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8: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读书的方法,讲究三到: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细地看;口到,朗声地读。这三条确实都很重要。
张溥是明朝进候的文学家,自幼勤奋好学。张溥在学习方面天资较差,记忆力不好,东西背了好几遍都记不住。但他却一点也不懒惰,用勤奋来克服这个缺点。
一次,张溥在书里面读到了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给了张溥很大的启示,他认为:别人读一篇文章,读上七八遍就能够背下来了,而我却要读上一二十遍。然而无论怎样,最终还是能记下来的。书读上百遍才能理会其中的意思,我正好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更深层的东西。
从那天开始,张溥更加勤奋了。古时候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背诵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而这些枯燥乏味的文章,要重复地读上一百遍,在常人看来都是无法忍受的。可是张溥并不觉得厌烦,口渴了,他就舀一瓢凉水喝;嗓子哑了,他就把声音放低一点……苦读了一段时间,他终于能连贯地背出文章来了,这个收获使他非常高兴。然而,本来是白天背地挺熟的文章,睡了一觉之后竟又忘了一大半,张溥很是苦恼,但他并没有放弃。
有一天,在学堂里,教书先生让张溥背诵课文。一开始,张溥背得还很流利,可是背着背着,后面的内文就全忘了。结果,老师十分生气,用戒尺使劲地责打了他,说他读书不用功,并罚他回家把这篇文章抄十遍。
张溥委屈地接受了惩罚,回家之后,他立即准备好了纸和笔,开始抄起文章来。这篇文章较长,他抄得又认真,等他抄完,已经是深夜了。第二天到校,老师又让张溥接着背昨天的文章。这下可把张溥急坏了,他昨天只顾抄书,没有特意背呀!可看着先生那严厉的样子,他只得硬着头皮背了起来。谁知奇迹发生了,上句刚一出口,下句居然就跟着跳了出来,一会工夫就把全篇文章顺利地背了出来,而且还没有一次停顿。
  先生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张溥终于知道,原来抄书也增强自己的记忆,于是从那天开始,他读书必手抄,读后又随即焚去,再抄,再读,再焚,如此六七次方才罢休。
  这便是“七录书斋”的典故。
  张溥就这样坚持不懈地抄书,右手握笔的手指都长起了厚厚的老茧;冬天手冻裂了应用热水浸暖后继续再练,从不间断。正由于他的刻苦用功,所以日后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张溥在短暂的一生中将毕生的精力与才智贡献给我国古代的学术研究,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堪称明代文坛巨匠,被人称为“百世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11: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正在读着这本书,不要想着又去读那本书。这本书没有读完,另一本书不要拿出来 ,读书要用心专一。

    宋太祖时,赵普任中书令。因为他小时候读书少,所以在处理奏章的时候经常出错,于是他便在晚上勤学苦读。有天晚上,宋太祖前去看他,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我小时候读《论语》只是认字,现在,我是从《论语》中学习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宋太祖高兴地说:“你可真正的读懂《论语》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11: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学习的时间要安排得多一点,但是还要抓紧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会弄清楚。

王冕是浙江人,元朝末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给人做针线活过日子。他没钱读书,就每天悄悄躲在学堂外边听课,听一句,记一句。
十岁的时候,家里实在生活不下去了,母亲让他去帮人放牛。王冕放牛,牛角上总挂着书。他喜欢把牛赶到湖边放牧,湖边有绿草,岸上有垂柳。他让牛在湖边吃草,自己就在树荫下读书。有时候放牛得到几个买点心的钱,他舍不得花,都用来买书。
白天可以在树下看书,晚上点不起灯怎么读书呢?他就跑到庙里,借着佛殿里的长明灯读书,一读就是半夜。一天天气闷热。王冕正在树下读书,忽然浓云密布,接着下起了一场大雨。大雨过后,远山近树都像洗过一样,阳光从云缝里透出来照着湖光山色。湖里有一片亭亭玉立的荷花,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王冕想:我要能把这美丽的景致画下来有多好!
他决心要学画,没有笔,他就向邻居借来。他又榨出树叶的绿枝,研磨红石粉末做成颜料。有了笔墨颜料,他就开始画起来。最初画得不太好,但他并不灰心,他细细地观察荷花荷叶的样子,用心地描画,天天画、天天练,画得越来越好了。三个月之后,王冕画的荷花就十分美了。颜色、神态就像真的荷花一样,就是多了一张纸。
乡间人见王冕画得好,都爱他的画,就拿钱来买。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和买纸笔颜料继续画画。
王冕又努力学习天文、地理、历史、经济等各项重要学问,他不但成为一个大画家,而且成为一个大学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时代庄园社区 ( 京ICP备07504179号-1 )

GMT+8, 2025-5-10 07:58 , Processed in 0.0122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