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庄园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36958

大家好!有人需要《弟子规》光盘吗?友情赠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8: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因为自己有事去打扰别人;当别人情绪不安的时候,不要对他唠唠叨叨干扰他。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杀向江南。这天,他视察过陆军的大寨和水军大寨,天色已晚,只见月光下的长江波涛滚滚,犹如一条闪光的长龙,让人心潮激荡。曹操下令在大船上摆开酒席,弹奏音乐,大宴文武百官。这时空中飞过一群乌鸦,留下一长串鸣叫声。曹操问道:“已是夜晚,乌鸦为什么鸣叫?”有人回答说:“今晚月光明亮,乌鸦以为天亮了才飞起来又叫。”曹操大笑,随手拿起一支长槊,泼酒祭江,说:“我持这支长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今由东向南,必将旗开得胜!”
说着,面对长江美景,饮宴兴感,吟诵起壮烈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听了如此豪迈的诗句,文武百官齐声叫好。唯独扬州刺史刘馥唱了反调,说到:“大战在即,将士们即将拼死疆场,丞相为何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呢?”曹操忙问:“什么话不吉利?”刘馥直言不讳的说:“有失误呀绕树,又是无枝可依,言何吉利?”
曹操大怒,喝道:“当今之世,沧海横流,择主而从,就像乌鹊择枝归巢。我正在借酒解忧,你为何就是不听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抒怀?竟敢扫我的兴致!你就是个不吉利的灾星!”说着抡起长槊刺向刘馥……
可怜这刘馥,跟随曹操已有多年,立下许多汗马功劳,今天,他只是直言不讳的提醒曹操,大战在即,骄傲不得,或许就是因为当着众百官的面,言辞过于直率,搅扰了曹操的豪兴,伤害了曹操的面子,有些不合时宜罢了,竟然落了个惨死的下场。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8: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发现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随便揭露出来;发现别人的隐私,千万不要去宣扬。
蒋琬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宽以待人,从不道人之短,揭人隐私,对于轻视自己、与自己有矛盾的人总是宽容相待。
有个叫杨戏的地方官,为人坦率不拘礼节,蒋琬与他谈话时,他也是漫不经心的作答。有人跟蒋琬说:“你跟杨戏说话他都不睬你,他太傲慢了。”蒋琬回答:“人们的思想不同,就好像人们的面孔不同一样。‘不要当面顺从,背后说相反的话’,这是古人所告诫的。若要杨戏赞许我的看法,便违背他的本心,想要说反对我的话吧,又道人之短,所以他就默默无语了。这正是他优秀的地方啊!”
一个掌管农事的官叫杨敏,曾经毁谤蒋琬,说他“办事糊涂,实在不如前人”。有人把这话报告给蒋琬,主管法纪的人请求对杨敏追究治罪,蒋琬却说:“我实在不如前人,没有什么可追究的。”主管法纪的人请问他“糊涂”的含义,蒋琬说:“假使不如古人,那么政事就办不好,政事办不好,自然就是糊涂。”
身为高官的蒋琬这样虚心的对待别人提出的批评。善意的理解别人的指责,对部属当面傲慢、背后诋毁的“短”和“私”,都予以宽容,不求全责备,不打击报复,时时处处勇于从自身找原因,其胸怀真可谓博大!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8: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称赞别人的美德,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别人知道你在宣扬他的美德,就会更加勉励自己行善。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五十九岁时,他担任汉献帝的左中侍郎,进出常常是前呼后拥,车骑填巷,真可谓朝堂显贵,名垂朝野。
当时,有个叫王粲的人,专程从老家步行到长安拜访蔡邕。此人虽然年少不过十六七岁,却也才华出众,名传四方。这天,蔡邕正在家中与来宾交谈,门房前来禀报:“有王粲求见。”古时候,人们在家里有个脱鞋席地而坐的习惯,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急忙起身相迎,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好,倒拖着鞋子就往门外奔去。
满座高士见蔡邕如此急忙,以为来了什么大官,也都连忙起身恭候,等到蔡邕和王粲来到堂前,不禁大吃一惊,只见王粲不仅年幼,而且长得十分瘦弱矮小,完全是一个孩子,他们觉得蔡邕这样做未免有些失身份了,可是历来尊重人才、道人之善的蔡邕却满不在乎,他一边和王粲亲切的交谈,一边对宾客们称赞说:“这是王粲,有奇异的才能,我是比不上的。从今以后,我家的书籍文章,全都可以给他看。”
年轻的才子王粲受到蔡邕倒屣相迎的礼遇,又听到这样一通赞誉,深受鼓舞。从这以后,五十九岁的蔡邕和十七岁的王粲做了一对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谈心学习,互相请教。王粲后来成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是曹魏政权的重要谋士。
蔡邕倒屣迎王粲的故事,常被后人用来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09: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邻居告诉我《弟子规》光盘已被取光,刚刚又增放了一些在物业前台,有需要的同园可以随时去取。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8: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宣扬别人的短处,本身就是一种缺点;憎恨到了极点的时候,灾祸就会发生。


灌夫是汉代的一名将军,勇猛善战,在平叛吴楚之乱时身先士卒,身负重伤,九死一生。他自视甚高,行侠仗义,嫉恶如仇。但他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脾性太直,说话不分场合,不讲究方式,以致招来了杀身之祸。
他和国舅丞相田蚡隔阂很大。田蚡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时,王太后特地下诏,要诸侯王和宗室大臣都去祝贺,就在这次婚宴上,灌夫发现当田 给大家敬酒时,所有宾客都“避席”——离开自己的席位,然后退下来说“不敢当”——以表示敬重;而当已经退位的老丞相窦婴来敬酒时,大多数客人都只是“半避”——半起避开。灌夫看在眼里,愤在心中,心想:当年窦婴炙手可热红极一时的时候,你田蚡只是个郎官,想拍窦婴的马屁都拍不上,现在田蚡当了宰相,窦婴下台了,这班大臣就这样了,未免太势利眼了吧?所以灌夫就发脾气了。
灌夫大声训斥坐在自己身边的一个晚辈。田蚡见灌夫当众辱骂他请来的客人,勃然大怒:打狗要看主人嘛,你的晚辈是我请来的客人呀!这下子火上浇油了。灌夫说:“老子今天豁出去了!”于是大闹婚宴,把当朝宰相田蚡贪污腐败、买官卖官等种种恶性劣迹,一股脑儿的抖落了出来,最终搅散了宴会。
要知道田蚡是皇上的舅父,这场婚宴是太后懿旨要田蚡办的。太后恼怒了,灌夫被抓了起来,最后又以勾结地方豪强、日议朝廷、夜观星象、图谋造反的罪名被处死了。
对各种坏事恶行,自然应作斗争。但斗争又要讲究方式,注意策略,光凭一时的意气,贸然行事,是不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8: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朋友间互相勉力行善,双方的品德就会共同发展完善;朋友有过错不去规劝,双方的品德就会有欠缺。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非常宠爱她的小儿子公叔段,结果公叔段起而造反。郑庄公对母亲武姜帮助弟弟叛乱十分不满,就把武姜迁到城颍去住,并发誓说:“不到黄泉,誓不见她。”
    一年多过去了,郑庄公感觉到自己对母亲的做法太过分了,很后悔,但他发过誓,不能违背誓言去接回母亲,因此,内心十分矛盾,整天闷闷不乐。颍谷的守将颍考叔听说了这件事,就向庄公进献贡品,借机见到庄公。庄公请颍考叔吃饭,颍考叔把肉留在一旁不吃。庄公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吃肉?”颍考叔回答:“臣下家有老母,平时只吃臣下的食物,没有尝过大王的肉羹,请允许我留下带给老母。”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食物,只有寡人没法送。”颍考叔说:“大胆地问一句话,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原因,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主公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挖一条隧道,直通到有泉水的地方,然后在隧道里相见,谁能说是违背誓言呢?”
    庄公听了大喜,就立即命人去挖隧道。隧道挖成以后,庄公终于在隧道中见到母亲,双方又悲又喜,从此恢复了正常的母子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8: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拿别人东西和给别人东西,一轻一重要处理妥当;给人家东西应慷慨多予,取用他人东西就应少一点。
秦朝末年,有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便是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少年时丧父,家境贫穷,他既不会种田做买卖,又不能去当官,只能过着游荡的生活。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常借故到别人家里去吃饭。他的母亲不久也去世了。
母亲死后,韩信更是游手好闲,四处游荡。有个亭长与他有过往来,他便常常到这个亭长家里去吃饭。亭长的妻子见他常来白吃很不高兴。
有一次她故意一清早便烧好了饭,早早就吃完了,韩信来了好长时间也不见亭长家吃饭,知道人家不愿留自己吃饭,就愤然离去,发誓再也不去亭长家了。
他时常要饿着肚子,为了能填饱肚子,他常常到淮阴城下的河边去钓鱼。河边有几个老婆婆常在那里洗衣服,日子久了,其中一个看韩信落魄无聊,很同情他,一次家人送来午饭,她分一点给韩信吃,韩信饥不择食,狼吞咽地吃了起来。从此,那洗衣婆每次都分给韩信吃。
  一次,韩信吃过分来的饭后,向洗衣婆深深施了一礼,激动地说:“承老大娘这般厚待,我永生难忘,将来我得了志,会报答您老人家的!”
洗衣婆听了,责怪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说这种话干什么!我看你相貌堂堂,好一个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吃点饭,哪里想到要你报答!”说罢,拿了洗好的衣服离去。
望着老婆婆的背影,韩信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发迹了,一定要实现今天的诺言,重重报答这位老人家。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洗衣婆的恩惠,便命从人把她从淮阴请来,当面向她致谢,并赠给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接着,他又派人把那个亭长找来只赏给他一百小钱,并说“你是个小人,没将好事做到底。”
这个故事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准备要求别人去做的事,首先要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去做;如果自己也不愿意做的,就应该马上停止。
东汉末年,曹操以劣势兵力在官渡一战,歼灭了兵强势盛的袁绍主力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历史上称这一以弱胜强的战役为“官渡之战”。
10月的一天,官渡之战刚刚打完,曹军在清点战果的时候,一官员抡这一大捆信件,急匆匆地来向曹操汇报:袁绍仓皇逃走,扔下不少东西,其中有一批书信,是京城许都和曹营中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曹操接过信,翻了一下,让人一封封地念出来。这些信大都是吹捧袁绍的,有的是与袁绍联络感情,以求曹操失败后自己有个出路,有的在骂了曹操一通后,干脆表示要离开曹营,投奔袁绍而去。
曹操的亲信听了这些信件的内容,都很生气,有的说:“吃里扒外,这还了得!应把他们抓起来!”
曹操却微微一笑,开口说:“把这些信统统烧掉。”
这个命令,使在场的人都愣了。“不查了?”有人轻声问道。
“是的,请你们想想:当时袁绍的力量多么强大,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况大家呢?这些跟着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家庭儿女,谁在绝望时也会找出路的,所以不要追问了。”
曹操就是这样推己及人,自己对胜利都没有信心,怎么要求别人呢?这件事传出去,那些暗通袁绍的人才把心上的大石头放下,旁人也觉得曹操度量大,体恤部下,能够宽容人,愿意在他的麾下效力,曹军的军心更振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得了恩惠应设法去报答,与别人结的怨恨要设法忘却;埋怨之心越短越好,报恩才是长远之事。
吕蒙正是宋朝名臣,一生曾三次任宰相,为人正直善良,知人善任,又直言敢谏,宠辱不惊,待人宽宏大量,从不记他人的过错。
有一次,朝廷要任命高官,许多大臣都推荐他,但是有一个大臣却极力反对,并说了他许多坏话。经过多次议论,皇帝决定任命他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上任伊始,有一个中央官吏在朝廷上看到了他,在庭帘之外指着他的背影说:“这个小子也能到朝廷参政呀?”吕蒙正分明是听到了,但他仍装作没听到,连头也不回地走过去了。
退朝以后,有位同僚为吕蒙正遭人非议忿忿不平,告诉他这些情况,并要告诉他那人的姓名。吕蒙正连忙劝阻这个朋友,说:“如果知道这个人的姓名,便终身不能忘了。不如不知道为好。”又解释说:“我不能因为私人恩怨与他争吵。我不追问那人的姓名,也是为了以后能秉公办事。个人的委屈算得了什么!”当时的人都十分钦佩他的宽宏大量。
又有一次,朝中有位官员收藏了一面古镜,自称这镜子能照二百里,为了讨好吕蒙正,打算把古镜献给他。吕蒙正闻知,笑道:“我的脸孔不过菜碟那么大小,哪里用得上照二百里的镜子呢?”他说得诙谐婉转,又打消了对方献镜的意图,为人称道。
吕蒙正在除了自己与朝臣的关系时,采取的正是淡化自己对别人的好恶意气的办法,以此来模糊私怨,忘却仇恨,从而消解矛盾。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对待婢女和仆人,最重要是自己要有端庄的品行;品行端庄固然重要,态度也要仁慈宽厚。
吴起是战国时代有名的将领,善于用兵,屡建战功。他身为大将,却从不摆架子,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对部下仁慈宽厚,很得士卒的爱戴。
有一次,一名士兵脚上生疮化了脓,疼的直叫唤,根本走不了路。吴起为了使这名士兵快点好起来,就俯下身来,一条腿跪在地上,用嘴对着小兵的脓疮一口一口吸起脓来。这个场面恰好被这个小兵来营房探视的老母亲看到了。老母亲看着看着,忽然失声痛哭起来。
旁边的人急忙问她:“老婆婆您哭什么?”
“这个小兵是我儿子呀!”
“您看,我们大将军亲自给您儿子吸脓,这是多大的福气呀,您怎么还哭呢?”士兵们不解的问。
老婆婆一边抽泣,一边说:“我的丈夫就曾让这位吴将军吮过背上的脓疮,他感激不尽,结果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战不旋踵,最后死在战场上。现在我儿子又是这样,也许又会战死沙场,所以我才哭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时代庄园社区 ( 京ICP备07504179号-1 )

GMT+8, 2025-5-10 07:54 , Processed in 0.0127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