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的科技性和文化性
后鲁迅
房地产业是个巨大的经济动物,人们习惯于把从事房地产业的大企业家称为大鳄,大鳄们张牙舞爪,随时吞噬城市的每一块空地、每一片老城区和城郊的每一片农田,用钢筋和水泥在那儿堆砌起自己的领地。高楼大厦拔地群起,购房的人群排起长龙,楼市的价格不断飙升,大鳄们手抚圆滚滚的肚皮,满足地微笑着。土地在升值,建材在升值,劳动力在升值,建房子的成本全面提高,房子不能不升值。开发商希望房子升值,买了房子的人盼着房子升值,没有不让房子升值的道理。老百姓看准了这个道理,不仅买房子满足自己的实用,还把买房子当作投资的手段。商人们看准了这个道理,争先恐后地加入到房地产行业里。象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持续几十年的房屋建设高潮,在世界上绝对是空前绝后的,预计到2020年,我国房屋建筑面积将达686亿平米,其中城市261亿平米。房地产业高温不退,到底是社会繁荣的表现,还是社会危机的开始,深谋远虑的政府职能部门和高瞻远瞩的房地产开发商理应及时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尽早做出正确的决策。
高潮过后就会出现低谷,繁荣背后往往潜伏危机,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房地产业的无限发展与人类有限的需求、土地有限的供给、资源有限的开发是客观存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和交互影响决定着房地产业的兴衰。特别是能源问题,很快会成为一个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为拉动内需所大力发展的汽车业和房地产业都是巨大消耗能源的产业,我国的GDP增长中对能源的消耗占13%(美国仅占7%),2001年我国能源消耗达1.25万亿元,如果按目前趋势发展,至2020年煤炭需求将超过国内供应能力极限(24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70%,我国能源安全面将临巨大风险,矛盾的负面作用将会显现出来。建造房地产本身和维持房地产功能(供水、供电、供气、采暖、空调、通风、电梯、照明、炊事、家电等)需要消耗天文数字般的能源资源,因为我国长期以来房地产业科技水平落后,在既有的400多亿平方米农村建筑中99%为高耗能建筑,200多亿平方米城市建筑中95%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气候条件相近似的发达国家新建筑的3倍左右。房地产业照这个规模和速度持续发展下去,我国的能源资源很快会消耗怠尽,将无法满足那些高耗能建筑物维持其功能的需要。恐怕再过几十年,今日房地产的高耗能问题会成为令后代人十分棘手的遗留问题,他们为改造甚至拆除这些钢砼制作的“建筑森林”会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另一方面,部分开发商片面追求容积率,追求低成本,唯利是图,粗制滥造,我们常见的就像那些火柴盒子一样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落,形式单一,高低一致,千篇一律,内部空间布局别别扭扭,外观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虽然可以满足一些低收入居民的临时居住,但很难经受住历史的长期考验。今天的这些建筑到底会成为明天的财富还是明天的垃圾,这是关系房地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也是为什么要探讨房地产业的科技性和文化性的问题。
实用性、安全性、价值性都是房地产的属性,对于那些没有房子居住而渴望房子的人而言,房地产的实用性是主要的;对于那些拥有了不止一套房子并逐渐意识到财富有时候是一种拖累的人而言,房地产的安全性就变成首要的;对于那些买房子是为了投资的人而言,房地产的价值性是最主要的。所以,房地产的哪种属性是主要的,哪种属性是次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客观的需求在变。同样,作为房地产其他属性的科技性和文化性也不永远是那些房地产大鳄们不屑一顾的,也不仅仅是他们用于自我标榜时才需要。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随着人们文明意识的提高,当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房地产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的时候,房地产的科技性和文化性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房地产的科技性和文化性就会成为房地产重要的新卖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北京的一座楼盘(风尚国际公寓)提出了“告别空调和暖气时代”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楼盘在引起广泛注意的时候迅速升值了,而且很快销售一空。我过后去几个住户家调查,这些家庭都对居住的舒适度十分满意。英国伦敦附近有个伯丁顿(Beddington)社区,搞了一个“零能源发展(Zero energy development)”,在保证社区的所有建筑物都是最低能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和回收垃圾焚烧发电,基本做到社区居民用电的自给自足。同时该社区对雨水和生活污水充分过滤并循环使用,社区居民的用水量是普通住宅居民的三分之一。由于这个社区代表未来发展趋势,房产升值很快迅速销售一空,后期的开发仍然供不应求。这些例子都是房地产的科技性带来的好处。
最近人艺演了一个叫《全家福》的话剧,揭示了北京老城区从解放到现在的各个历史时期新生事物和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以及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传统建筑的命运所面临的悲喜交集。北京是一座千年文化古都,一石一木都见证着悠久的文明和历史传奇。但是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造城运动中,一片片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彻底埋葬了这片土地曾经辉煌的历史。无论是德国印象还是北京印象,在整个楼盘中都难以再寻觅到一丝历史的印象,历史的轨迹在这里消失了,历史在这儿回到零的起点,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是它的坟墓。所以,房地产的文化性确实不是个别设计大师或房地产大鳄所自我标榜的那样,文化性不一定表现在建筑物的富丽堂皇或标新立异上。譬如,在一座现代化的小区一隅,矗立着三株古老沧桑的大树,或横卧着一尊斑驳陆离的巨石,或是一个缺损的磨盘,或是一个古典的影壁,极其普普通通的一处小景,可就是这个小景,当你偶然经意间了解到它所承载这小片土地千百年悠久的文明的时候,那么你的心底会涌发出多么强烈的一种归属感,一种亲情,一种乡愁,这岂止是一个音乐喷泉或者是一组美女雕塑能够给人带来的感受。我想这也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更有味道的文化。当然,文化的表达绝对不局限于这种形式,文化的表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包容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房地产项目会对人们产生深深的吸引力。
学习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对强调房地产业的科技性和文化性还会有更高一个层次的认识和解释。强调房地产业的科技性,要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联系起来,在房地产项目的建设中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达到“节能、绿色和可循环发展经济”的目标。强调房地产业的文化性,要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联系起来,房地产业是长期造福人类社会的伟大事业,房地产新项目的开发要注意保护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房地产新项目的建设要打造成历史不朽的丰碑,续写人类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的篇章。
2005年4月26日下午草
2005年5月1日晚整理

[本帖已被作者于2005年5月7日19时2分55秒编辑过] |